ChatGPT 不再獨大?AI 工具使用率最新排行+創作者該如何因應!
掌握 AI 工具使用最新動態,看看創作者如何利用 AI 工具優化工作流程。

ChatGPT 不再獨大?AI 工具使用率最新排行+創作者該如何因應!

Summary:

掌握 AI 工具使用最新動態,看看創作者如何利用 AI 工具優化工作流程。

文章目錄

JACKY Marketing 電子報

📩 10000+ 訂閱者信任 | 免費AI~行銷應用/ 聯盟行銷/蝦皮電商 週報👇

📱 立即免費訂閱我的電子報,搶先掌握最新 AI 技巧,並獲取加入LINE 社群的邀請連結!隨時可免費取消訂閱!

    我們不會向您發送垃圾郵件。隨時取消訂閱。

    我在本文中以最新全球排行和臺灣創作者實務為出發點,拆解通用聊天、娛樂與生產力三大板塊的使用動態。

    接著,我會說明為何「不再獨大」並非否定 ChatGPT 的領先,而是提醒你注意細分場景與跨平台行為的分化趨勢。

    本文架構清楚:熱門版圖觀察、臺灣工作流、Google 生態的免費層級、清單式選型指南、免費方案實戰節流、安全與版權治理、以及多平台內容生產 SOP。

    AI 工具使用

    我以第一手專案經驗出發,避免單純羅列清單,並在每一段落說明我如何取捨、測試與整合各種工具,讓你能快速套用到日常工作中。

    重點摘要

    • 了解全球與臺灣使用趨勢,掌握分場景差異。
    • 得到可直接套用的工具組合與工作流程。
    • 學會判斷免費額度與何時升級訂閱。
    • 實務案例說明我在專案中的取捨與測試。
    • 提供多平台內容生產的 SOP 模板以便落地。

    我如何看待「AI 工具使用」的現在進行式:從熱度到實用的落差

    從流量到產出,我用不同指標來衡量工具的真實價值。

    熱度指標反映討論量與話題性;而實用價值則看來源可稽核、可靠性與對產能的實際提升。

    • 精確度(來源可追溯)
    • 速度(回應與批次能力)
    • 穩定性(高峰期與額度限制)
    • 可整合性(和雲端與協作系統串接)
    評估面向 核心指標 實務建議
    精確度 來源鏈結、引用率 多來源比對並保留查證紀錄
    速度 單次回應時間、批量處理 對於大量任務採用批次化與排程
    穩定性 & 額度 峰值效能、免費限制 預設備援路徑與緩衝機制
    可整合性 API 串接、資料流程 以任務拆解選用最佳單元工具

    重點是:不要追排行榜,而要拆解任務、用對工具、最後由人做定版。

    全球熱門 AI 工具版圖觀察:ChatGPT 稱王,但細分場景群雄並起

    從月度排行看,ChatGPT 以約 20 多億的使用量穩居第一,與 Gemini 的差距超過 15 倍,顯示通用聊天仍是主要入口型款服務。

    A vast global landscape, a tapestry of AI tools, each vying for prominence. In the foreground, a towering ChatGPT, its influence radiating across the scene. Surrounding it, a diverse array of emerging AI assistants, each with their own unique capabilities, challenging the status quo. The middle ground is a bustling marketplace, where creators navigate the shifting terrain, adapting their strategies to the ever-evolving AI ecosystem. In the background, a digital skyline, a futuristic cityscape of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where the boundaries between human and machine blur. Beams of light, like searchlights, scan the horizon, illuminating the complex and dynamic nature of the AI landscape. The mood is one of dynamism, innovation, and the constant evolution of the AI industry.

    後起之秀與新創的滲透

    Character.AI 的娛樂屬性和 Liner 的寫作輔助分別代表不同需求正在升溫。QuillBot 在英文文法檢查上也有穩定用戶群。

    觀察 Top100,約有四分之一來自新創公司,代表垂直體驗還有大量創新空間。

    給創作者的實務建議

    • 別只會問:拆流程、設計交接點,從檢索到定稿都要規劃。
    • 雙模型+單任務:例如檢索用 Perplexity,草稿用 Claude,風格用 Liner,最後由人校稿。
    面向 代表服務 實務意義
    入口型(通用聊天) ChatGPT 高流量,適合廣泛問答與草稿生成
    娛樂/互動 Character.AI 用戶黏著、風格化內容實驗場
    寫作輔助與校稿 Liner、QuillBot 提升風格一致性與語言精準度

    台灣創作者最常用工作流:從蒐集、生成到發布的實戰路線

    A minimalist workspace with an organized workflow displayed on a matte black table surface. In the foreground, a sleek tablet and stylus sit next to a sketchpad, representing the gathering and generation stages. Behind them, a laptop and smartphone symbolize the digital collection and publishing processes. Soft, indirect lighting creates a focused, productive atmosphere, while the background fades into a clean, neutral gray. The overall composition conveys a sense of streamlined efficiency and creative control in the content creation journey.

    對於長文件,我會把檔案上傳到 Felo,產出心智圖與結構化摘要,快速找到關鍵段落。

    生成與潤飾的互補打法

    在生成階段,我先用 ChatGPT 快速打底,再以 Claude 強化長上下文的自然語感。

    當需整合表格或雲端文件時,Gemini 能快速拉取 Google 工作區內容,提升效率。

    多媒體與發佈流程

    視覺上,我用 Leonardo 做首圖與風格模板;Runway 將靜圖局部動態化,CapCut 做短影音批量剪輯。

    Gamma 可在約 30 秒生成簡報,方便把內容快速轉成投影片或社群素材。

    • 驗證點:重要數據回到 Perplexity 交叉查證並標記來源。
    • 回收機制:每平台數據回填表格,優化標題與開場三秒。
    • 交接清單:統一檔名、欄位與字數,降低人機協作摩擦。

    實作上,不是追逐單一款,而是用對每個步驟的專屬服務,才能穩定提升產能與可稽核性。

    階段 主要服務 關鍵動作
    蒐集 Perplexity / Liner / Felo 引用來源、結構化摘要
    生成 ChatGPT / Claude / Gemini 打底、長文穩定、文件整合
    多媒體 & 發布 Leonardo / Runway / CapCut / Gamma / Genape 模板化產出、日曆排程、格式一致

    Google 生態免費層級能做什麼:我實際能導入的高 CP 值組合

    A detailed illustration of the Google ecosystem's free-tier capabilities. Set against a clean, minimalist backdrop, the image showcases a vibrant array of Google's core services - Search, Maps, Gmail, Drive, Docs, Sheets, Slides, and more - each represented by their iconic logos. The arrangement conveys a sense of interconnectedness and synergy, reflecting the breadth of functionality available within the free Google suite. Soft lighting and a subtle, muted color palette lend a professional, business-oriented aesthetic, highlighting the practical utility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these powerful productivity tools.

    原型與 API 路徑

    步驟簡單:先用 Google AI Studio 做 prompt 原型與多模態嘗試,確認輸出品質與速率,再將成熟流程轉到 Gemini API 做批次測試。

    知識庫與摘要加速

    NotebookLM在早期可免費使用。我會上傳 PDF、影片與音訊,取得重點摘要、問答與心智圖,快速建立個人課綱與教學導讀。

    免費額度任務對齊

    我把 Cloud 各項免費額度對應到任務:Translation 承接在地化,Speech-to-Text 做會議逐字,Text-to-Speech 產配音,Vision / Video Intelligence 做影像標記與審核。

    控管與備援

    利用 Vertex 的新客贈金做短期壓力測試,並在 Compute Engine 與 Cloud Storage 免費層放原型。當額度達 70% 時觸發告警,並預設降級(壓縮畫質或改文字輸出)。

    重點在於把免費層級當資源池,設計速率與資料位置的明確規則,才能在成本內穩定運作。

    創作者清單式選型指南:依需求挑工具而非追排行

    面對眾多服務,我先把產出流程拆成步驟,再用任務導向選配主力與備援。這樣能在額度或故障時,維持產出不中斷。

    寫作與研究

    Perplexity負責帶引用的快速蒐集;Claude處理長上下文;ChatGPT 作快速起稿,Liner 做語氣對齊,Felo 產生結構化摘要,Gemini 串接 Google 生態。

    影音與設計

    圖片先用 Leonardo,Runway 做圖動化或影片生成,Pika/Luma 做影像與動畫,CapCut 與 Canva 做剪輯與模板化產出。

    A workspace filled with a variety of AI tools and software, each carefully selected to meet the unique needs of a creator. In the foreground, a stylized checklist floats, highlighting key considerations like functionality, user-friendliness, and integration capabilities. The middle ground showcases a diverse array of icons and logos, representing the different AI-powered applications available. In the background, a warm, muted color palette sets a contemplative mood, inviting the creator to thoughtfully evaluate their options. Soft, directional lighting illuminates the scene,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this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e overall composition conveys a sense of purpose and intentionality, guiding the creator towards the optimal tools for their creative endeavors.

    會議、筆記與聲音

    會議逐字用 Otter.ai 或 Vocol(Vocol 有 200 點免費),NoteGPT 提供逐字與心智圖(每月 15 次),NotebookLM 可生成教學型音頻與學習提要。

    • 替代矩陣:每步驟備 A 主力、B 備援,並標註免費限制(如 Liner 的上傳與提問限制)。
    • 實務建議:建立自家模板庫,讓輸出風格與品牌一致。
    任務 主力 備援
    蒐集 Perplexity Felo
    寫稿 Claude ChatGPT
    會議摘要 Otter.ai Vocol

    把免費用好:我在成本與產出間的平衡術

    在專案早期,我傾向用免費層級快速驗證想法,確認價值後再決定投入。這樣能把風險與成本切小,讓團隊在有限資源下得到真實回饋。

    利用免費層級打造 MVP:從想法到可用樣機的最短路徑

    我的三步驟流程:

    • 先在 Google AI Studio 驗證 prompt 與輸出格式,確定可行性。
    • 用 NotebookLM 建立小型知識庫,快速做問答與摘要樣板。
    • 以 Gemini API 或 Cloud AI 的常態免費額度拼接功能,形成可測試的 MVP。

    A serene, minimalist illustration of a "Freemium MVP" concept. In the foreground, a clean, modern device or app interface showcases a balanced set of core features available for free. The middle ground depicts a thoughtful user interacting with the interface, their expression conveying satisfaction and productivity. The background features a soft, diffused gradient in a calming palette, suggesting an atmosphere of simplicity and focus. The overall composition and lighting evoke a sense of accessibility, efficiency, and the potential for professional-grade output even at the free tier.

    何時應該升級訂閱:穩定、速度、版權與團隊協作因素

    我把升級視為被觸發的決策,而非預設選項。四個觸發點很常見:產能天花板、穩定性需求、商用版權與多人協作流程。

    • 成本外溢哨兵:當免費額度接近或交付延遲,立刻評估混合架構或升級。
    • 資料可攜性:不要把中間產物鎖死在單一平台,確保能匯出與重用。
    • 先把重複任務模板化,再考慮買更大模型或更高級計畫。

    安全、版權與資料治理:創作者必做的三道保護線

    A meticulously crafted Japanese kanji character "款" rendered in a classical East Asian calligraphic style. The character emerges from a serene, minimalist background, illuminated by soft, diffused lighting that casts gentle shadows, evoking a sense of balance and harmony. The brush strokes are bold, expressive, and convey a sense of dynamic movement,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s multifaceted meaning of "favor, grace, kindness." The composition is carefully framed, drawing the viewer's attention to the central kanji form, which stands as a symbol of thoughtful consideration and ethical conduct - core themes relevant to the article's discussion of safety, copyright, and data governance.

    資料最小化與去識別:上傳前的「必要性檢查」

    資料最小化是我的首要原則。上傳前,我會先問:是否能只上傳摘要或脫敏版本?

    我用一份簡單的必要性檢查表來決定,項目包括用途、保存期限、存放地與誰可存取。

    來源可稽核與來源綁定的優勢

    我優先選擇能提供可點擊引用的服務,例如 Perplexity,讓回應可追溯原始來源。重要結論必須回源交叉對讀,避免幻覺式錯誤。

    在 NotebookLM,我採用來源綁定策略:僅讓系統查詢我上傳的文件、影片與音訊集合,降低外部資訊汙染的風險。

    實務上,來源可稽核與限定資料庫能大幅降低錯誤並提高審計可行性。

    我也規定兩層敏感資料管控:原型期不放敏感內容;若正式使用,需法務與客戶簽核並保留存取紀錄。

    版權與刪除政策:所有圖片、字型與音樂都必須確認可商用與可改作,並保留授權截圖。專案結束後,我會依排程清理中間產物,避免免費 Compute/Storage 層長期存放敏感資料。

    項目 執行動作 工具/備註
    必要性檢查 摘要化、去識別、審核同意 本地表單紀錄、上雲前核可
    來源稽核 回源交叉比對、記錄引用 Perplexity 優先,NotebookLM 綁定資料集
    敏感資料管控 兩層審批、存取審計 法務簽核、存取日誌保存
    刪除與回收 結案清理排程、匯出保存備份 避免長期占用免費層級空間

    我的高效 SOP 範例:一篇內容多平台產出的實戰模板

    A modern, clean-lined workspace with a laptop, smartphone, and notebook on a minimalist desk. Bright natural lighting filters in through large windows, casting a warm glow. In the background, a clean white wall provides a crisp, uncluttered backdrop. The scene conveys a sense of efficiency, organization, and productivity, suitable for illustrating a guide on multi-platform content creation workflows.

    研究與提綱

    先用 Perplexity 拉最新重點與引用,再用 Felo 將長文整理成心智圖與問題清單。

    撰稿與潤飾

    Claude 生成首版草稿處理長上下文,接著用 Gemini 對接 Docs 做段落重寫。

    最後用 Liner 套用語氣範本,確保風格一致。

    多媒體擴充與在地化

    視覺由 Leonardo 做首圖與橫幅,RunwayCapCut 產短影音,ElevenLabs 負責配音。

    使用 Translation API 做多語在地化,並把摘要自動帶入 Slides/Sheets 作媒體包。

    階段 工具 關鍵動作
    研究 Perplexity / Felo 引用查證、心智圖、提綱
    撰稿 Claude / Gemini / Liner 長文草稿、段落重寫、風格一致
    多媒體 Leonardo / Runway / CapCut / ElevenLabs 首圖、動態、短片、配音
    發布與追蹤 Translation API / Sheets / Slides 在地化文案、排程、數據回填

    驗證上,我會再用 Perplexity 回查關鍵來源;若遇額度或服務問題,則啟用替代清單以維持發佈節奏。

    結論

    我總結的重點是:別再只看總榜,應回到任務拆解、工具互補與流程整合,讓系統成為可靠的產能引擎,而非一時的靈感賭注。

    我建議先以免費層級與原型驗證:透過 Google AI StudioNotebookLM 等工具確認效能,再視產能瓶頸決定升級。

    發布前務必建立「來源可稽核+人審終版」的制度,並把資料治理與版權檢核納入流程,維持長期的品牌信任。

    最後,投資在模板庫與 SOP,把成功流程固化。真正重要的能力,不是單純會問,而是會整合:把搜尋、撰稿、風格、設計與分發串成穩定的生產線,才能在台灣市場持續交付價值。

    FAQ

    我應如何看待「AI 工具使用」的現在進行式?

    我看到熱度與實用性常有落差。很多工具在媒體上被大量報導,但實務中創作者更重視穩定性、輸出品質與整合能力。因此我建議以需求為導向,先列出工作流程中的痛點,再選擇能直接解決問題的工具,而非盲從排行榜。

    全球熱門工具中,為什麼 ChatGPT 還會被稱王?

    ChatGPT 的成功來自通用型對話能力、廣泛的開發者生態與大量用戶習慣。但在細分場景如影像生成、音頻處理或文獻查證,其他專門工具如Leonardo、Runway或Perplexity往往更有優勢。我會依場景混搭工具以達到最佳效果。

    台灣創作者常見的工作流長什麼樣?

    我觀察到一條從蒐集、生成到發布的明確路線。先用Perplexity、Felo或Liner做資料蒐集與事實核驗,再以ChatGPT、Claude或Gemini進行初稿生成與潤飾,接著用Leonardo、Runway或CapCut處理多媒體,最後以Genape或Magic To Do安排發布與社群互動。

    我可以如何利用 Google 生態的免費層級?

    我會把Google AI Studio與Gemini API當作原型測試環境,NotebookLM則用來做文件與影片的摘要與心智圖。搭配Cloud AI的翻譯、語音轉文字與影像分析,可以在低成本下驗證概念;但要注意每月額度與速率限制,並規劃外溢成本控管。

    創作者選工具時該優先考量哪些因素?

    我會優先考量需求配對、穩定性、輸出品質、版權與團隊協作能力。寫作與研究重視引用與事實性,影音設計看模板與渲染速度,會議與筆記要有同步化與整理功能。不要單看排行,要看工具是否能融入你的工作流。

    免費層級能撐起多少產出?我該何時升級付費?

    免費層級適合做MVP與概念驗證,短期產出或小規模專案通常足夠。當你需要穩定輸出、提高速率、確保版權或團隊多人協作時,就該考慮升級。我會以穩定性與成本效益為衡量指標。

    在安全、版權與資料治理方面,創作者要注意哪些重點?

    我建議執行三道保護線:資料最小化與去識別(上傳前先做必要性檢查)、來源可稽核(使用Perplexity或NotebookLM時確保引用來源)、以及版權風險評估(確認商業使用授權與素材來源)。這能大幅降低後續法律與信任風險。

    我能否分享一個高效 SOP 範例?

    我常用的模板是:先用Perplexity與Felo做結構化研究,再用Claude或Gemini打底稿,Liner協助風格一致;接著用Leonardo製作圖像,Runway或CapCut處理短影音,ElevenLabs負責配音;最後以Translation API與Slides/Sheets完成在地化與報表。

    在工具列表中有哪些我應優先嘗試的具體名稱?

    我推薦根據用途挑選:寫作與研究可先試ChatGPT、Claude、Perplexity、Liner、Felo、Gemini;影音與設計試Leonardo、Runway、Pika、Luma、CapCut、Canva;會議與筆記則看Otter.ai、Vocol、NoteGPT、NotebookLM;配音與音效可考慮ElevenLabs、Suno、Fish Audio。

    有哪些常見陷阱是創作者容易忽略的?

    我發現三個常見陷阱:過度依賴單一工具導致單點故障、忽視來源可稽核與事實核驗、以及未評估免費層級的長期成本。提前規劃備援流程、建立引用習慣與監控費用,就能降低這些風險。

    Join the discussion

    關於我

    行銷癡漢將協助各位獲得人生第二收入的機會,平凡的天賦也可以擁有不平凡的人生